• 当前所在: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动态
    新闻资讯

    中国式死亡,一生中只消费一次的商业事件 |商周特写

    作者:施钰涵|来源:商业周刊中文版|发布时间:2017-04-13 14:25:11
    分享到:

    撰文:施钰涵

    近日,苏州市明确墓地限购规定,严禁经营性公墓跨苏州市区域外销售;新建墓穴,单穴不超0.7平方米,双穴不超1平方米。禁止为尚未死亡人员购置墓穴,为死者的健在配偶留作合葬的寿穴及罹患重病且医院已出具《病危通知书》的除外。高龄人员因故确需购买墓穴的,对外市户籍人员确需在苏州公墓安葬的,要报经公墓所在地民政部门同意。

    在中国,生老病都引入了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唯独“死”,没有看到太多竞争。殡葬行业有刚需,还可以连锁经营。如果按人均殡仪花费估测3000元计算,仅殡仪一项中国就有300亿元市场。这分明是一个从未衰落,一直兴旺的市场。

    本文原刊于《商业周刊/中文版》2014年4月刊

    资本市场追捧殡葬业

    电影《21克》说,“不管你是否恐惧,它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这是人死时离开的灵魂重量。相比之下,来自殡葬行业的数字更科学:不管一个人生前或有名或平凡,当他安静地躺在骨灰盒里时,重量都只有500克。

    死亡的降临不过瞬间,但人回归到500克的过程并不短暂和轻松。人活着和死去的时候都有生意。根据英国调研公司Euromonitor的数据,2008年到2012年,中国殡葬服务业年复合增长率为13.1%,2013年殡葬服务业市场规模达到53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17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993亿元。据中国民政部的数据,如果按人均殡仪花费估测3000元计算,仅殡仪一项中国就有300亿元市场。算上墓地及骨灰存放,以及无法纳入统计的部分,整个市场潜力据估在1000亿元以上。

    这个行业的典型消费场景是:寿衣准备、死亡证开具、遗体运送、遗体暂存、灵堂布置、人生告别、出殡仪式和落葬典礼——一个人可以花费几天就永远归于大地,也有的要花上一年半载,许多家庭会挑选清明或冬至等吉日落葬。大部分人对殡葬业幽暗可怖的印象丝毫没有影响这一行朝气蓬勃的发展。与餐饮、快递、足疗等很多刚性需求一样,花圈店、寿衣店和墓碑兜售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

    尽管这一行分散无序——2012年中国五大殡葬运营商福寿园、广州殡仪馆、上海龙华殡仪馆、上海松鹤墓园公墓、上海海湾寝园有限公司的合并市场份额仅占内地殡葬服务业的3.1%——但开始获得资本市场的青睐。2013年12月19日,中国内地最大的殡葬服务商福寿园(01448.HK)在香港挂牌上市,募集资金16.7亿港元,超额认购678倍,是香港市场2013年认购人数最多的新股。

    资本市场为何对这样一个另类企业高度追捧?“殡葬行业可以说既没有限购,又有刚需,还是连锁经营……未来随着福寿园布局到更多一、二线城市,业绩还有很大成长空间。”香港大福证券资深分析师梁伟沛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截止2014年年底,福寿园市值是82.17亿港元。美国最大的殡葬公司国际殡葬服务集团(Service Corporation International)是纽约证交所上市公司,市值也高达40亿美元,拥有1800多家殡仪馆和墓地以及两万员工。

    中国的殡葬服务因为传统观念的影响显得神秘封闭,但互联网的介入慢慢让这一行光亮起来,尽管效果还不那么明显:电商“彼岸”将行业前段的殡葬用品明码标价,试图打破过往垄断、落后的经营模式。网上祭扫也逐渐被接受,有公司开始通过客户的大数据建立在国外已经普遍的虚拟悼念社区。

    和其他行业一样,殡葬业有它的消费旺季:换季、变天、生日、年关。人的生理变化从未如此紧密地和商业世界结合在一起。也和其他行业一样,殡葬业同样尊崇帕累托法则(二八定律),80%的利润来自20%的客户。因此,如果在20%的空间里做到无限细分,利润同样可以持久维系。小众客户为殡葬服务买单时依然在意品牌升值,尽管这份升值实质虚无,但这个虚无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却很实在。

    在中国,死亡长期以来是一个需要避讳的话题,但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又格外重视隆丧厚葬、慎终追远的殡葬仪式。对于活人世界来说,殡葬业的有趣之处在于它特殊的用户消费心理学与日常消费生态其实有着类似性和相通性。行业内则一般通过老龄人口来判断市场潜力。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国老龄人口在2013年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在2025年之前老龄人口将每年增长100万人。这些数据意味着,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大的死亡服务潜在消费群。

    高端用户对这一行有独到见解。提供吃喝玩乐服务的有许多世界500强公司;伺候生老病死的,在中国则块块是肥肉。但很奇怪,在中国,生老病都引入了市场化解决方案,唯独“死”,没有看到太多的竞争。

    正如美剧《六尺以下》(Six Feet Under)中的The Fishers一家,欧美殡仪馆大多由家族经营,但在中国,这一行仍由政府牢牢把控,极少数民营殡仪馆被允许开展火化业务。据中国民政部职业能力建设中心主任杨根来估计,中国殡葬业中体制类机构的份额占60%左右,民办机构占到40%甚至更多,民办机构往往挖空心思提供从设灵堂到买墓地下葬一条龙服务以从官办殡葬业中攫取市场。

    一场完美的葬礼

    一场完美的葬礼如何进行?消费者对此应有哪些常识性了解,从而降低长久以来的供需信息不对称门槛?

    晚上8点,重庆渝中区长滨路341号,由三层老厂房改建的殡仪馆“安乐堂”充满寒暄声、嗑瓜子声和麻将声。三层的怀德厅里,背景冰绸、花艺拱门、跪垫地毯、围棺鲜花、平安供果、长明灯、盖被……经过精心布置的灵厅看似逝者常在的起居室。逝者静静躺在房间中央的冰棺里,亲友们坐在不远的两张麻将桌旁聊天搓麻将,身边就有饮水机,里屋还有供休息的床铺。72小时内,这间260平方米的屋子要不断在献花仪式、人生告别会、守灵和搓麻将聊天等不同氛围中切换,每一次撤场和布场花费不超过半小时。

    殡仪馆显然不仅满足丧家悼念之用。从客户拨打24小时白事热线,开始选择用金杯还是长城(有些大城市的起步选择是别克或凯迪拉克)运送遗体时,接下来的3天2夜就在诠释一句话:没有哪一种死因比别的死因更重要,但葬礼与葬礼却有豪华与否之区分。

    大部分走进殡仪馆的客户都处于一个最没有心情挑剔的时刻。需要什么?应该避免什么?需要花多少钱?购物过程中最常见的成本计算此时不可能进行。平日里再谨慎小心的购物者也仿佛置身茫茫大海,无从选择。另一个事实是,购物守则中最关键的一条“切勿冲动”在这里丝毫不起作用——冲动型购物简直就是这里的常态——客户大多临时遭受打击,整个情况由不得他慢慢思量。

    走进大堂,前台咨询,签订合同,交付定金——在这个不超过30分钟的过程中,被称作“礼仪师”的专业人士会悉心指导。“对于客户而言,你不要给他太多的选择,因为那个时候他的情绪不太好,不要给他造成更多的困扰,”重庆安乐堂礼仪部经理刘禹说,“基本上两套就可以搞定了。”被称作“万能方案”的1至8号丧礼服务方案详列了包括服务、仪式、布置、丧品和附送在内的全部明细内容和对应价格,价目单底下是一行“以上项目总金额***元,优惠价***元”(数字字体会被刻意放大)。尽管大多时候客户对专业人士的建议唯有接受,但偶尔他们也会追加提出自己的要求:路过同一层的其他厅堂,看到更隆重的拱门或是看似更高档的绢花圈,客户会跑去问礼仪师,“为什么别人家有而我没有?”——于是方案纸上“其他项目”就可以添点儿东西了。

    万能方案的出现源自客户的建议,此前客户面对着以上五大部分包含的近50项细分服务或产品无从下手。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殡仪服务合同签订的双方有多么不同,一方满怀悲伤,糊涂又没有条理,另一方一般都很清醒,仔细又理智。随着部分灵厅的出租率明显高于其他告别厅,客户又建议可以对灵厅设置包厅方案。于是,安乐堂出租率最高的五个厅堂每个都配有高中低三种规划的服务。相比万能方案,包厅方案的好处在于它已经包含72小时的租厅费用——这个处境下的客户就是这么怕麻烦。重庆的客户平均消费额在2.5万元左右,最贵的包厅方案价格是10万元。安乐堂员工认为性价比最高(无需再添加其他服务项目)的4号方案优惠价21888元,若加上场地租金和个性化布置等等,也要花费3万多元。

    仪式会让生活中原本捉摸不定的东西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也是为何丧礼同样要将过程拆分成若干步骤,愈是琐碎的细节愈能代表生者对死者谨慎又无微不至的爱。过去12年,重庆安乐堂服务过的2万多名逝者的家属极少有人研究过服务方案的具体明细。如果仔细瞧瞧,他们一定奇怪为什么一套签到本签到笔明码定价73元,一套门框绸布花要1200元,而一个骨灰盒却写4000元以内?这些针对消费稀松平常的质疑如果发生在殡仪馆的前台,会显得客户很不近人情。客户需要知道的是,全部选定就可以享受优惠价;如果不需要某项服务,总价则按各项逐项叠加。优惠价从何得来?就是那个语焉不详的骨灰盒——和市面上漫天要价的一条龙类似,殡仪馆对于骨灰盒的标价也勉为其难地和行业接轨——若是你信任地选择了其万能方案,骨灰盒一定给你实在价格。但如果客户不购买骨灰盒或灵堂布置呢?对不起,将不能享受以上优惠价及陪同服务、复三(出殡三天后的仪式)、传承(生命传承,即留给生者作纪念的逝者头发)。

    多数人会好奇1至8号方案到底区别在哪儿。丧礼最大的成本是场地、鲜花和人力,一场搭配了灯光和个性围棺鲜花的人生告别会可能耗费近万,个性化定制的人生告别会更是上不封顶。在重庆,定义为基本套餐的人生告别会定价1800元,在上海,这个价格是2300元;而最贵的一场人生告别会甚至花费了100多万元。相比包括墓地、丧品在内的商品售卖,具有策划性质的殡仪服务品牌溢价能力更高。

    最贵的“地下CBD

    《殡葬人手记》的作者托马斯·林奇(Thomas Lynch)总结殡葬业的口号是“照顾死者以服务生者”。这句话翻译成简洁的中文则是“抚生慰殁”,它得到从业者的高度认可。分散的殡葬服务业暗战无处不在,尽管这在消费者眼中会显得遥远甚至冷酷无情。死者和生者同时是消费者——在不同的环节,前者还可以被称作“遗体”或“大体”,后者又叫“客户”和“丧家”。

    照顾死者首要的是如何选择入土为安。尽管最便宜和最贵的墓地其实没有多大差别——地上空间一样可以刻,地下空间一样可以埋,但人们还是会为了这块不过一张报纸摊开面积的土地顾虑重重,思前想后。电影《疯狂的赛车》里说得直接,“我们这里是高尚社区、上风上水地下CBD,人生后花园,按均价仅售人民币3万元整,值得一生典藏。”

    问题是很多时候3万元无法搞定一套“地下CBD”:穴位位置、占地面积、墓碑朝向、石碑材质、10年起付的维护费、一次性绿化费……这其中某一项稍有更改都会使总费用大相径庭,因为诸如风水的好坏实在很难明码标价。难怪国人对这一行的印象是“殡葬暴利”或“比房地产利润还高”,但从业者们不这么看。


    “老百姓需要葬法而不是墓地,葬法是各种各样的,占有土地的叫墓碑葬,人们把葬法和墓地混淆了。”


    福寿园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计生告诉《商业周刊/中文版》记者。年近60岁的王计生早年学习哲学,曾在大学担任教师,1994年参与福寿园的建园并担任总经理至今。

    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轻质树脂材料的骨灰盒和介于1.5kg至3kg的木质骨灰盒都会慢慢消解,届时人真正和大地融为一体。谁都明白殊途同归,不过当你想到出殡的那一天,所有人都会看到你手中捧着的骨灰盒——哦,这款黑檀木要比黄檀木好,但那款花梨木更好,或是玉石呢?当然,水晶也不错。至于精心挑选的落葬吉日,亲朋好友都在场——虽说地下面积都不超过一平方米,再大不过放个骨灰盒,但怎么好让亲人长眠在草坪而不是方方正正的屋子里?没有花岗石上的刻字而只是一个小铜牌?万一逝去的亲人又很在乎坐北朝南的好风水呢?

    以上种种心理都乃人之常情,与此同时,同为常识的是所有人都知道再好的墓地(也就是葬法)也弥补不了生前的冷落,便宜点儿的也不会一笔勾销对死者的爱和真情实感。正是这样矛盾的心情让墓地服务的销售成为商业世界最饱含技巧又不着痕迹的过程之一。

    在中国,购买寿穴(这一行随处可见委婉用语)需要满足一定条件,例如死者的健在配偶,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是八十周岁以上的老人等等。从寿穴购买到落葬,亲属要么离去已久,要么尚未离开,因此客户情绪相比在殡仪现场更稳定些,这并不意味着销售人员无需小心翼翼,毕竟他们在推广死亡关怀业务——在人的最后一程帮他一把,与此同时告诉亲属,请交费。


    殡葬业暗战,在于这一行纵然有再多的营销预算,也无法在任何媒体上大张旗鼓地打广告,一切台面上的推销手段均无用武之地。


    福寿园在上海市区有12个营业部,承担部分营销工作,每家店一般有三个人,守店店员一天要打10通电话,这些电话可以被看作cold call,但通话目的并不是强行推销,而是让对方知道这座城市有这么一个公司做这项特别业务。店长每天会带着店员去周边的社区、老年大学、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某些公司的退休管理委员会转转。生前安排身后事是这一行对客户最理想的期待,“就是你还活着的时候,已经把意愿定好了,虽然现在不买,但是他知道了,今后一旦有这个需求,会跟子女说:你就把我安葬在哪儿哪儿哪儿。”邵亦波说。他是福寿园的副总经理,从2004年开始组建福寿园销售团队。

    由于不能进行公开宣传,销售暗战的主要手段是口碑营销。口碑营销的效果在殡葬业十分明显——在熟人社会的中国,要购买这样一个无法转手、无法保修和退货的产品,最好的选择是咨询有消费经验的亲属和朋友。

    2004年邵亦波决定进行销售部门数据分析,原因是当年的销售额为8900万元,比预定目标少了200万。数据分析的第一个结果是,未来要提高“上门客”的比例。主动前来接待中心或是门店的客人意味着这一行最重要的口碑营销产生了效果。“前一个十年大家都是冲冲杀杀,把指标完成,可是背后的精细化分析还不够。”邵亦波说。精细化的分析带来殡葬服务方式的进化,比如设立回访工作小组,定期给客户发邮件或拜访客户。园区有什么新变化啦,公司组织什么慈善活动啦,家里的老人可以参加哪些活动啦;此外,邀请那些有过抱怨的客户,上台说说自己的不满——某种程度上这些都让掏了荷包的客户觉得付费服务在延续,这桩买卖多少还有点儿人情味。

    打造“经济适用坟”


    通常对这一行的看法是,死人生意比活人生意更好做。仔细想想,又有哪一部分是真正向死人收费了呢?对于死者,一切时间和空间微不足道,但生者会在乎。正是因为生者的这份在乎,才有了殡葬业。从殡到葬令人眼花缭乱的迷宫,都是为了让生者尽快走过一生中最困难的日子。

    自从2010年有了“经济适用坟”这一说法,殡葬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土地的问题就日益变得紧迫和突出。房价一路高涨,人也变得“死不起”,但“地下CBD”与房地产行业的商业逻辑有很大不同,即不是“死者与生者争地”,而是有限的土地使用面积迫使殡葬业做各种模式创新。

    经济学上,关于房价与地价的关系经常扯不清,是地产商拉动土地价格还是政府控制土地招拍挂数量推升地价最后由高房价表现。墓地跟房地产行业具有相通性,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第一,墓地的土地是没有交易的。房地产的房子是卖掉的,墓地没有卖掉,殡葬企业提供服务契约,提供空间,保管骨灰盒,石材、墓碑、花都是个记号;第二,从长时间看,墓地是个循环概念,这个地方可以葬第二个人。殡葬作为公共服务业在中国的历史还短,再过六十年会出现大量无主墓。

    殡葬这一行对客服人员制订的用语规范是,绝对不可以说“欢迎”、“再见”或是“欢迎再来”。不过,倒是有不少人来过不止一次。和买房一样,有些人要多看几次才放心;有些人则趁着休息时间来看望家人。周末在上海青浦的一个陵园,好几辆电瓶车同时在园内穿梭。春日午后,园子里鸟语花香,草坪上有山羊吃草,水池中有天鹅嬉戏,如果不往深处走看到一排排墓碑,很难意识到这里是墓园。

    从1996年开始,王计生陆续带高层出国,考察了美国的阿灵顿公墓、法国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和俄罗斯的新圣女公墓。确定了学习对象后,福寿园也决定从“公墓”向“公园”转型。

    转型在商业上是颇为成功的。其招股说明书中透露,从2010年到2013年,每年的毛利润率均在80%以上,净利率均在30%以上。这些数据超过了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这些炙手可热的科技公司。

    《殡葬人手记》说,“好像我们是一座家庭农场,不过耕耘的不是普通的土地,而是情感的沃野。”殡葬业从业者的情怀很难为外人所知。


    从“墓”到“园”这一个字的改变,可以颠覆人对自身的认识,公墓是传统的,几百年来就是跟死人打交道的地方。但其实这个空间可以建立起人对自身观念的美好认识。


    每个行业都有它的潜规则,但说开了,门道往往是相通的。就像买房希望住进名人小区,中国人挑选墓地时也有人脉资源的考量。(你又如何知道天堂里邻居不用互相打招呼?)从某个维度上说,福寿园想成为未来上海的人文博物馆,但对于未来客户来说,诸如阮玲玉、汪道涵、谢晋、章士钊这些名字就很有吸引力。这就是福寿园的策略“名人集邮”。

    名人集邮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1995年,福寿园的销售额还只有200万元,但一年后就飙升至2760万元。个中原因是当年在新疆罗布泊遇难的探险家余纯顺入驻福寿园,并吸引了更多眼球。对于任意一家想提高毛利润率的公墓来说,以下四类逝者客户都是不能不争取的:知识分子、老干部、名人和企业家。那些有商业抱负的殡葬服务公司,名人集邮的操作手法已经日臻娴熟。对于老干部,他们深知庄重就可以,不要花里胡哨,给他弄两个“八一”勋章,厚重实诚就行;名人一般喜欢雕塑比较多;而企业家的墓地则是一栋房子一辆车。不论这四类稍带社会阶级标志的人群还是更普通一些的平民百姓,能与所生活的城市的历史名人同住一个“小区”,怎么说都算一件幸运的事。

    相比那些地下不为人知的空间,地上的墓碑更能满足人的情感诉求。人是一本书,死去时这本书已经合上,再怎么写都写完了。

    墓碑是一个人最后留下的只言片语——尽管常常不能代表本人心意。各种墓碑产品也作为一种艺术和创意产品大行其道。一个个性化的雕塑型墓碑,价格可以从五六万到几十万。“有钱做一个圆雕,没钱做一个浮雕,”年近80岁的艺术墓碑设计师王松引说,


    “有些人会说多少钱都可以满足,就是自己要花这个钱;过去还有过雕塑上描金都是真金的,从情感上来讲,钱都不是问题。”


    如同那些喜欢琢磨客户消费偏好的商业公司那样,殡葬业也尝试将不同的客户喜好转换成更客观理性的数据——最不起眼的商品利润率竟然是最高的,这就好比饭店里鲍鱼鱼翅的利润其实小于一盘酸辣土豆丝,银行毛利最高的其实是手续费。普通的商品墓利润率达80%,节地葬产品50%,那些耗费3个月甚至更久的雕塑成品利润率反而更低。

    土地风险导致的产品的多元化促进了殡葬业收入的增长,而未来的增长将更多来自于非资源性服务的收入——周年祭、礼仪追思、佛事超度、四季常开的盆花以及时不时修理一下墓碑,等等。而正是这些服务而非商品让客户在未来70年都倍感温馨。

    殡葬业向西去?

    拉罗什福科的《箴言集》里说,死亡和太阳令人不可逼视。正如世人对太阳熟视无睹,为生活营营役役的人们对死亡这个事实通常也是视而不见——年轻人奋发有为,买房买车,觉得死亡很远;中年人正当壮年,在家庭和事业间焦头烂额;到了五十的人准备开始财务自由、属于自己的生活;更年长一些的人们颐养天年,对自己说希望可以活到一百岁。在中国,多年来生死教育的缺失让人们对如何告别、如何哀悼、如何让死者入土为安保持漠然。

    土地是殡葬业目前最大的风险所在。为了控制土地消耗的速度,殡葬业开始开发并大力推销诸如花葬、树葬等占地面积更小的产品。墓穴也从过去的平均2平方米缩减到了未来的零点几平方米。但由此衍生出的问题是:面积减少,价格不变,如何做到?销售人员卖出节地葬产品的提成高于普通商品墓的提成;节地环保固然是引导客户的重要措辞,但更能打消客户顾虑的是,占地虽小,档次不低——你和名人同享一片土地,名人享有的服务你也同样拥有。

    10年前,福寿园每年控制占用的土地面积为12亩(约8000平方米),之后逐年递减,2014年控制占用的面积是5亩(3333平方米)。

    其2013财年,土地成本占墓地服务的销售及服务总成本的比例仅为9.0%。“大小不是问题,关键是你可以享受环境。”邵亦波说。调整之后,节地葬产品的收入占到福寿园营业总额的40%。

    当土地红利逐渐释放完全,墓地销售已成红海时,具有策划性质的服务场景才能让利润得以维持甚至提高。国外购买墓地的客人100%都会选择落葬仪式,这个比例目前在国内还不高,像福寿园的客户选择落葬仪式的也只有35%,但这是中国殡葬业的未来盈利增长点。

    一场明码标价的中式落葬礼仪就可以说明这场买卖的性价比。落葬即将骨灰盒安置在墓穴中。比如3800元中式礼仪套系流程包括:走路、抱盒、祈福、安放等动作的无限细分。用到的产品有:白帐篷、墓碑鲜花、礼仪桌、匹配供品和香炉的供桌、焚烧桶、黄纸、头香和单支菊花——其中至少有一半是租赁使用。匹配人员:礼仪师和协助师各一名。若是西式礼仪,点燃莲花香台变成了点燃油灯,单支菊花变成玫瑰20支,仪式色系从红白变成白绿。此外,收费不变。这样的仪式,每天最多会有20场。

    相比中式礼仪,西式更加环保,中国素来有“事死如事生”和“薄养厚葬”的传统观念,有趣的是,作为中国殡葬业上市第一股,福寿园从高层到基层员工都一致认为“这一行最大的敌人是部分陈旧的传统观念”。

    “我没想到他们是放爵士乐,事先没有跟我讲,一放出来我就知道了,太好了。”年近70岁的上海市民陈忠人这样评价他母亲陈瑶光的人生告别会。2012年1月去世的陈瑶光是蒋介石第二位夫人陈洁如的养女。陈忠人说,中国传统丧礼上“哭得死去活来”和半小时之后“吃豆腐饭眉飞色舞”都令他无法接受。“我不要大家见眼泪。这个和送飞机一样,哪有送他回美国你在地上死去活来?没必要,人就是没了,是不是?我需要正能量。”围棺和来宾座椅上的紫色玫瑰花,现场爵士乐的配合,玫瑰花香皂的回礼……这场耗费5万多元的人生告别会在陈忠人看来是贵了,但另一方面,“我妈妈能够睁开眼的话,她只会笑。”

    朱晨艳策划了这场私人订制的告别会。她此前从事婚礼策划多年。人们结婚时去找婚礼策划师商讨具体事宜,但在葬礼和人生告别会上,策划师的作用更多是帮助生者释放情绪。传统流程的一个小时、三鞠躬、绕一圈离开(业内称131)无法让生者释怀。“他会说你给我弄最好的,但他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朱晨艳说,“你要在他的情感起伏中抓到那个点。”

    专门成立礼仪业务部门介入墓地销售后,2009年,福寿园就从过去的80场落葬仪式增加到400场。现在这个数字是一年800场。有待继续增多的落葬仪式和具有更多琐碎细节的殡仪共同代表着殡葬业的蓝海。

    为了打通上下游,福寿园多次向台湾同行学习,即将在5月提供入殓服务;也在考虑购进火化机,完善从前端到后端的产业链,这意味着公司需要和政府合作——后者对遗体基本整容化妆、遗体防腐和租赁若干殡仪设备有着严格控制。殡葬业对投资大师彼得·林奇13条选股准则第7条“公司业务让人感到有些压抑”心领神会。

    林奇曾经投资了全美最大的殡葬连锁服务商SCI。或许彼得·林奇深受本杰明·富兰克林那句名言影响: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亡和征税是确定无疑的。

    死者一无所求,生者营营不休。从咽下最后一口气到入土为安,所有由死者和生者共同参与的仪式都是为了纪念这个一生中只消费一次的事件。在《喜宴》里看到中国5000年性压抑的李安后来跟张艺谋对话时说,


    “老实讲,我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这样,我们才要强加意义,有了意义、故事、起承转合,好像人生可以讲出一个所以然,不再孤单和恐惧,可以找到共鸣。”


    不知死,焉知生?这也是本刊关于殡葬业商业报道的故事和意义,希望你不再孤单和恐惧,可以找到共鸣。

    编辑:管文晶



    Copyright(C)2013 zgbzxh.org.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殡葬协会

    协会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7号 邮编:100053 电话:010-6353 9422 传真:010-6353 9422

    京ICP备130342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2376